当前位置:工作动态

樊代明、李兆申、吴清平三院士齐聚论坛,微生态医疗创新百花齐放

发布时间:2020-12-18  来源:


 
 
2020年12月12日,由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微生态医疗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整合肝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睿智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力支持、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2020第五届整合肝肠病学大会暨2020年第3届微生态医疗创新论坛”(创新论坛)在广州盛大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樊代明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院士,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教授、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执行所长李孟鸿教授,广东药科大学校长、教育部糖脂代谢病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主任郭姣教授,湖北民主大学副校长祝建波教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消化内科首席专家何兴祥教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许鸿志教授,量子高科微生态医疗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微生态医疗专委会秘书长张建浩先生等近500多名领导、专家学者、医疗机构及企业代表、专委会委员、产业领袖出席论坛。
 
一、院士论坛
 \
图 | 樊代明院士
 
樊代明院士分享课题《疫后消化病学发展的思考》。樊代明院士从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着手,用风趣幽默且浅显易懂的语言与现场听众探讨面对未来未知的传染病特别是慢性病时,构建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整合型的医学研究体系、整合型的医学管理体系等的重要性,做好这些才能在全民健康的道路上切实做到“迎着风浪走,稳坐钓鱼船”。
 
樊代明院士表示未来医学的发展,“自然力”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面对疾病人体是最好的“手术刀和药片”,免疫力是人体“自然力”的一种体现。
 
\ 
图 | 李兆申院士
 
李兆申院士分享课题《如何做好消化内科的学科建设》。李兆申院士说:恶性肿瘤是我国人民第一号杀手,消化道肿瘤更是压迫国民健康的大山,切实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应对消化道肿瘤的有效策略。
 
以我国胃肠癌为例,在胃肠癌防控策略方面,主要分五步走:预防、早诊、早治、科普、创新。推行无症状人群筛查,探索符合国情的筛查流程;促进ESD技术的普及和规范,建立消化道早癌MDT团队;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医学科普模式,发挥名人和专家效应;在现在基础上开拓创新,在新兴方法方式上,胶囊内窥、人工智能等也将带来新思路。
 
最后李兆申院士寄许新一代年轻人:把消化道癌防治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事情,把筛查的感受当为享受,把筛查的技术化为艺术。
 
 \
图 | 吴清平院士
 
吴清平院士分享课题《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吴清平院士说:虽然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但是它是有序的。通过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微生物组研究技术平台、食药用菌调节肠道菌群研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危害形成机制、益生微生物菌种资源库构建等方面剖析了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联性。
 
吴清平院士说,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有很多值得所有微生态行业从业者共同探讨:不同类型疾病和不同疾病治疗阶段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分子指纹特征的深度挖掘;肠道微生物与致病微生物互相机制及其疾病关系;益生微生物重构疾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分子机制和关键技术;食药用菌也是一种益生元,可调节肠道微生态机制及其与疾病防控的关系研究;特异性益生菌微生物和噬菌体控制有害肠道微生物的机制。
 
二、聚焦人体肠道微生态
 
\ 
图| 李孟鸿教授
 
李孟鸿教授分享课题《肠道微生态与癌症发生发展》,介绍了微生态在癌症治疗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所做的研究方向。李孟鸿教授表示,肠道菌群数量庞大大致与人体细胞数持平,此外其基因数是人类细胞基因数的100倍,种类大概有4500种。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肠道菌群所承担的功能有可能已经超出了一个器官在人体中所担任的“角色”发挥的功能,相比于微生物群落,更应该把肠道菌群当成一个器官来对待。
 
李孟鸿教授表示,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微生态也表现出某些特定的特征。根据正常、腺瘤、结直肠癌不同分期病人菌群分析显示,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基因数与多样性都增加;与正常人相比,肠癌患者中富集特定菌群。实验结果显示,将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移植到健康小鼠体内后发现小鼠结直肠癌变。
 
随后,李孟鸿教授从肠道微生态与癌细胞的相关性,微生态与衰老、产羔微生态粪菌移植对长寿、疾病以或癌症改善的作用和影响做更深入论述。
 
\ 
图 | 许鸿志教授
 
许鸿志教授分享任建林教授课题《特定肠道微生态与消化重大慢病防治》。许鸿志教授从肠道微生态临床研究概况、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肠菌移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等论述了特定肠道微生态在消化道重大慢病防治中的应用及成果。微生态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需要从菌群-代谢-免疫多角度结合模型与临床实际验证揭示机制;重塑肠道微生态可以应用于临床,粪菌移植是重要的干预措施,目前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微生态干预原技术需要不断完善,最终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
图 | 何兴祥教授
 
何兴祥教授分享课题《广药大附一院洗涤菌群移植的临床应用》。何兴祥教授从当前广药大附一院WMT实际实施案例出发详细阐述了WMT在实际治疗疾病应用中所取得的成果。他表示WMT是一个系统工程,供体的筛选、菌液的制备、临床的应用需要整体重视才可为之。
 
\ 
图 | 廖瑜玲博士
 
廖瑜玲博士分享了量子高科微生态医疗有限公司魏远安教授的课题《肠菌移植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廖瑜玲博士详细介绍了当前肠菌移植的概况,围绕肠菌移植的原则、目标和组织,供体的筛选,粪便收集、肠菌制备和存储,结果监控、道德伦理,临床实践,服务和客户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肠菌移植技术的实际应用。肠菌移植作为当下的前沿技术,把握好其质量控制与评价,使其落到实处切实解决与此相关的各种疾病问题。
 
三、创新论坛“百花齐放”
 
在论坛上,还有胃肠病、消化系统疾病、中医等来自各行各界的专家做主题演讲。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消化内科首席专家何兴祥《全新机制抑酸新生(沃克)》、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吴礼浩分享《广药大附一院早期胃癌筛查经验》、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袁瑜分享《长针CAES治疗内痔的长期疗效》、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分享《生长抑素类药物发展史(山德士)》、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及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燕茹分享《Gut microbiota:a new frontiner in drug discovery》、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徐有青《NAFLD从命名到诊断的新认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斌分享《从西医眼光看中医之我见》、胡国生分享《肠道微生态平衡+胰通百通,根治糖尿病不是梦》.......
 
\ 
图 | 论坛现场
 
四、广东省微生态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营模式
 
在创新论坛上举办了广东省微生态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营模式介绍。
 
广东省微生态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生物医学大数据库建设单位、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联合,主要开展洗涤菌群移植(WMT)与自闭症的相关性研究和治疗。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生态诊疗中心成立于2016年12月,何兴祥教授任中心主任。2020年成立微生态诊疗中心学术委员会,吴清平院士任主任委员。本中心由供体筛选部、菌液制备部、临床应用部三个部门组成。
 
2017年获得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东省生物医学大数据库建设单位”, 2018年获得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签约合作项目“粤港澳临床微生态与疾病防治平台”,2019年获得广东省微生态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制定三个国家级共识意见,发表SCI等专业论文14篇,首次发现洗涤菌群移植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方法。
 
五、小结
 
本届创新论坛是中国微生态医疗专委会成立以来首次采用创新性的组织模式,在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上引入“南方肠病诊疗新技术培训班”,在原有微生态医疗相关领域的基础上整合肝肠病学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医学发展规划,以“整合为一,系统重建,精准医疗”为主题,以消化系统为中心,深度整合微生态诊断与治疗、内镜操作、营养与衰老以及中医药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体肠道微生态是个复杂的系统,其与消化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科研的揭示以及医学治疗手段的进步,肠道微生态在治疗上述相关疾病的优势也逐步显现。而跨学科的合作需要一个机会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让各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该领域内杰出的研究者“破圈”走到一起,进行一次学科间的成果“对话”,从中探寻合作的各种可能性。
 
2020第3届中国微生态创新论坛是中国微生态医疗创新论坛的“第一次跨界”,希望通过此次“跨界”实现微生态科研成果、微生态相关技术、产业、微生态从业者与其他领域的沟通、交流、碰撞,实现多元化发展、促进跨学科合作,在满足会员的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保持论坛的创新性和活力,推动“中国微生态医疗创新论坛”的可持续发展,科普微生态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微生态健康意识,促进中国微生态医疗行业技术进步,为民众健康及微生态医学发展助力,为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闭
科促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