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动态
2021年第4届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微生态医疗创新论坛召开,数万网友在线围观最新成果,盛况空前!
发布时间:2021-12-09 来源:
2021年11月5日,第4届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微生态医疗创新论坛在厦门召开,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届论坛采用线上直播形式举行,共同吸引超过1.3万观众同时在线观看。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微生态医疗专业委员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分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台湾消化系医学会、台湾消化系内视镜医学会、香港消化病学会、香港消化内镜学会、厦门市医学会主办;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承办。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海军军医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台湾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台湾长庚大学林口长庚医院、台北荣民宗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校花疾病研究所、澳门镜湖医院、《J Dig Dis》、《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协办。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 、厦门大学医学院微生态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医学院消化病学系主任、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任建林教授;阳明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生物医学咨询研究所所长、台北荣民总医院转译研究科主任吴俊颖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江西省消化系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吕农华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白文元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消化科学术带头人、整合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胃肠微生态学组副组长陈烨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副院长兼消化科主任、浙江大学胃肠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王良静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西京消化病医院肿瘤病区主任、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产物副主任聂勇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陈萦晅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主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微生态治疗中心主任张发明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会肠道微生态专委会委员、中国科促会微生态医疗专委会委员方海明教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青年医师委员会常务委员许鸿志教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福建省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微生态学组委员范燕云博士;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微生态医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建浩先生、中国肠道健康领域知名科普人士、热心肠研究院院长蓝灿辉先生、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副主任委员蓝灿辉先生;广东量子天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李通博士以及来自海内外的微生态学、消化科的专家学者千里连线,共赴这一场盛会,为观众们奉献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知识盛宴。
聚焦论坛、知识盛宴
1、《肠道微菌丛移植最新进展》
阳明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生物医学咨询研究所所长、台北荣民总医院转译研究科主任吴俊颖教授,课题《肠道微菌丛移植最新进展》。
课题亮点:
(1)粪菌移植有助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对治疗IBD等疾病有潜在帮助;
(2)粪菌移植为研究肠道菌群相关疾病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特定的微生物或代谢物是粪菌移植治疗肠道微生物相关疾病的替代品。
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胃肠菌群的影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江西省消化系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吕农华教授(祝荫教授代)分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
课题亮点:
(1)Hp是胃内致病菌,Hp感染使胃内菌群多样性下降,且胃内菌群可促进Hp的致病性;
(2)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存在胃内菌群失调,除Hp外哪些细菌参与促癌仍有待研究;
(3)Hp感染可引起肠道菌群结构改变,根除Hp可部分恢复胃肠道菌群结构的失调;
(4)益生菌减轻根除引起不良反应,是否可以提高Hp根除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3、《肠道wei 生物群对癌症的影响:从风险到治疗》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白文元教授分享《肠道微生物群对癌症的影响:从风险到治疗》。
课题亮点:
(1)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干预免疫系统在宿主生理功能维持和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2)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及其对癌症治疗的反应中,肠道微生物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3)肠道微生物组的特征可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和修饰用于化学预防和治疗
(4)肿瘤防治未来: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是遗传多样性不可缺少的资源,是宿主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代谢、影响药物相互作用和疾病的结果;肠道微生物双重作用体现在其诱人的益生菌和有益的特性上,它们可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而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似乎是癌症等疾病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主要关注肠道菌群在治疗不同癌症中的作用与结局。
4、《胃肠微生态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的作用及临床启示》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消化科学术带头人、整合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胃肠微生态学组副组长陈烨教授分享《胃肠微生态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的作用及临床启事》。
课题亮点:
(1)HP感染不仅改变了胃微生物群,对肠道微生物群也有影响;
(2)Hp根除治疗短期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远期影响尚不明确;
(3)益生菌可明确降低Hp根除治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4)部分益生菌(乳杆菌或多菌株混合)可提高Hp根除率,期待更多研究明确益生菌使用的菌种、菌株、剂量、时长、频率等问题。
5、《新型益生菌研发与衰老相关疾病防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副院长兼消化科主任、浙江大学胃肠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王良静教授分享《新型益生菌研发与衰老相关疾病防治》。
课程亮点:
(1)肠道菌群是改善老年人肠道相关疾病的关键靶点,但对于菌群干预的影响(尤其在衰弱/患病的老年人中)仍需更多研究
(2)具有健康促进作用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会更成功地改善老年的健康状况
(3)重新引入在衰老过程中损失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可能比活菌更加有效和安全
6、《肠道微生态与脑肠肽》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西京消化病医院肿瘤病区主任、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产物副主任聂勇战教授分享《肠道微生态与脑肠肽》。
课题亮点:
(1)肠道菌群是脑肠互动调解的中介和媒人,导致脑肠轴功能紊乱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2)消化道不同营养代谢物质刺激分泌不同的激素
(3)肠道菌群调节脑肠肽水平和敏感性
7、《肠微生态影响免疫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陈萦晅教授分享《肠微生态影响免疫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课题亮点:
(1)肠道微生物影响化疗药物的免疫应答,有助于重塑抗肿瘤的免疫反应
(2)肠微生态影响CTLA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
(3)肠道梭菌目菌协助PD-1抗体治疗,拟杆菌目菌抑制该治疗
(4)微生物在免疫治疗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抗PD-1治疗有应答和无应答患者中无论是菌群多样性还是组成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5)人类粪便中分离的菌株通过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效果抗大肠癌
(6)FMT提高PD-1抑制剂难治性患者的应答率
8、《CAES进展及内镜下LPRA肛内快速定位方法》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主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微生态治疗中心主任张发明教授,课题《CAES进展及内镜下LPRA肛内快速定位方法》。
课题亮点:
张发明教授详细解析了内镜下LPRA肛内定位方法,是简易、精准描述的新时代需求。
9、《菌群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会肠道微生态专委会委员、中国科促会微生态医疗专委会委员方海明教授,课题《菌群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课题亮点:
(1)目前的证据认为FMT是一种普遍安全且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现已被列入治疗复发性和难治性CDI的多个指南和标准实践中;
(2)FMT对消化道以外的疾病的治疗潜能值得期待;与抗生素使用相比,FMT在治疗复发性和难治性CDI方面是一种节约成本的处理措施;在处理中度-重度IBD也是一种节约成本的处理措施;
(3)FMT的远期疗效尚未完全阐明;
(4)建立FMT术后定期随访的周期和时间、监测临床疗效和远期不良事件是必要考虑的问题;
(5)根据不同的宿主和疾病,为不同的患者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FMT,应该是FMT的发展方向。
10、《特定肠道微生物与炎症性肠病防治》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福建省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微生态学组委员范燕云博士,课题《特定肠道微生物与炎症性肠病防治》。
课题亮点:
(1)微生态与炎症性肠病密切相关,需要从宿主-菌群-代谢-免疫多角度结合模型与临床实际验证;
(2)重塑肠道微生态可以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3)微生态干预原技术需要不断完善,最终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11、《肠道微生态与菌群移植最新前沿进展》
中国肠道健康领域知名科普人士、热心肠研究院院长蓝灿辉先生、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副主任委员蓝灿辉先生,课题《肠道微生态与菌群移植最新前沿进展》。
课题亮点:
蓝灿辉先生从免疫、肿瘤等方面介绍了肠道微生态与菌群移植最新前沿进展。
12、《菌群移植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保障》
广东量子天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李通博士,课题《菌群移植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保障》。
课题亮点:
(1)菌群移植产品的关键在于安全性和有效性;
(2)安全性方面需要关注:多重耐药菌(MDRO)风险、多重耐药菌检测、供体筛查、制备环境、产品质量控制保留窗口期;
(3)有效性方面需要关注:活菌数量、活菌检测方法、菌群制备过程、活菌保护剂的选择。
总结
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微生态医疗专业委员会自2018年成立至今,“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微生态医疗创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在每一届的论坛,多位院士、专家学者参与盛会,受到了海内外微生态领域人士的大力支持。
为了实现论坛可持续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微论坛专业性和公信度、扩大论坛社会影响力和受众覆盖面,增进论坛多元化和学科丰富度,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微生态医疗创新论坛一直致力于开放性、灵活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多样化的组织参与办会。
2021年第4届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微生态医疗创新论坛来到厦门,与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分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台湾消化系医学会、台湾消化系内视镜医学会、香港消化病学会、香港消化内镜学会、厦门市医学会主办,这种全新的组织方式,让海峡两岸微生态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微生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持续为微论坛的发展壮大注入新鲜力量。
未来,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微生态医疗专业委员会将继续继往开来致力于中国的微生态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