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重要关注

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前往山东济宁开展“产业聚集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课题调研

发布时间:2013-09-02  来源:

  2013年8月22-23日,由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启文带队,与浙江工业大学专家一行五人前往山东省济宁市调研,课题组围绕山东省济宁产业聚集与城镇化互动发展,通过座谈、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济宁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现状。济宁市政府、市发改委等10多个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座谈,并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资料。

\

   济宁是一座特色资源型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济宁将城区“主中心”定位于南部北湖新区,启动建设了57平方公里的北湖生态新城,核心景区一期建成对外开放,省运会系列场馆建设全面启动,路网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湿地建设加快推进;东部着力打造高新区“科技新城”;北部重点建设开发“济北新区”;西部开发建设“运河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城四区、竞相发展”的格局。在突破中心城区建设基础上,以园区建设、产业大项目为依托,以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为带动,推进济宁市区和兖州、邹城、曲阜、嘉祥“五大板块”融合发展,加快五大板块间快速干道体系建设,实现都市圈组团的直线贯通,形成半小时核心都市圈。在城市化逐步推进的同时,园区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济宁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嘉祥高新区晋升为省级高新区,形成了新能源、生物制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特色鲜明的骨干产业集群。全市已建成产业集群22个,比如:金乡县的大蒜产业集群、任城区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梁山县的挂车产业集群等等。城镇化的推进中促进了产业集群,产业的集群也提升了人口、资源的城镇化,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发展模式。
  一、发展中心镇
  改革开放以来异军突起的农村工业在空间布局上之所以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高度离散状态,固然与乡镇企业自身的社区性质有关。但不可否认,“遍地开花”的小城镇发展模式造成的宏观层面投资分散、微观个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对农村工业的吸引乏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城镇规模过小,也使许多基础设施难以配套,配则不经济,无法维持正常运转,不配又影响生产、生活,破坏生态环境。为此,必须首先对现行的乡(镇)行政区进行调整,合理撤并、减少数量,适当扩大乡镇范围。在此基础上,对中心镇实施优先发展战略,既可避免以往小城镇建设低水平条件下的重复和浪费现象,又能确保社会资金的集中使用,为中心镇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不断提高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集聚功能,促进农村工业的集中发展。
  利用产业集聚引领中心镇的经济与城镇化发展。首先,根植于当地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产业类型、中小规模的生产能力、高度分离的生产环节、基于地缘、亲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网络”,所有这些都有效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创业门槛,提高了农村工业的可进入性。其次,同业竞争压力下引发的创新机制、隐含经验类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低廉的内部交易费用、强大的外部总体生产规模又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在分散布局状态下难以取得的良好创新氛围、较低的创新成本、严密的分工协作体系、巨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益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用集群思想指导中心镇经济发展,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对当地企业发展、要素供给、市场需求等状况综合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出某一根植性较强、关联作用较大的核心产业(多为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加以培育和扶持。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健全各种要素市场、确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规则、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为集群的发育成长创造条件。
  济宁市有省级中心镇22个,各个示范镇结合资源优势,加快了产业园区建设工作。曲阜市将本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落地于陵城镇,保障了示范镇的产业发展,邹城市太平镇依托现有产业加快引进上下游产业入住园区,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综合竞争力。微山县欢城镇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和水运优势,2012年签订投资合同10个,在建项目8个,实现合同资金21 亿元。同时,加快各个小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镇区的人口集聚。
  二、资源型区域的城镇化与产业集聚
  煤炭资源型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化率迅速提高,但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并没有相应的发展,导致工业化的“虚高度化”。工业内部资源型产业单兵突进,非资源型产业落后,表现出高工业化的假象。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城镇化演进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资源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高度依赖,资源型区域表现出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虚高度化”、经济要素空间集聚与城镇体系结构的分散化、城镇功能与承载能力弱化等问题。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应实施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战略,促进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相协调,实施集中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效、集约的城镇组织结构,实施集群型城镇化战略,构建新产业集聚与创新增长的空间,实施工矿城市“再城市化”战略,构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产业空间。
  整合资源要素,集约利用资源,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济宁市通过对开发区域驻地乡镇实施“区镇合一”和“区辖镇”,扩展了开发区发展空间;通过对开发区范围内村庄进行合并点和新农村社区建设,有效缓解了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和住房条件。开发区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从业人员从2007年的17.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47.3万人,年均增长44.5%;土地开发区面积从2007年的63.4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117.9平方公里,年增长30.8%。
  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
  为了促进人口流动,推进城镇化,济宁市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打破了原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结构,取消了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积极灵活的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取消其它一切户口迁移限制。制定积极灵活的人口迁移政策,逐步形成“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户籍改革模式。全面放开合法固定住所落户政策,取消购房面积限制,规定租住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用房的可以办理户口迁移。
  四、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龙头企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城镇化建设
  济宁市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区聚集,建成了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应明显、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兖州市建成了百盛生物、益海嘉里、今麦郎等龙头企业组成的粮油加工产业集聚;泗水县建成了利丰、水晶等龙头企业组成的甘薯加工产业集群;嘉祥县建成了盛丰、祥非等龙头企业组成的种业产业集群;金乡大蒜产业集聚成为了全国县域产业集聚竞争力100强。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有利的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新路子。


关闭
科促会官网